互联网常识,自发秩序,演进,角逐,均衡,不动点
jel分类号:z1
1、常识,互联网和互联网常识
常识的概念有非常多种,费希特、叔本华、胡塞尔、威廉·詹姆斯、哈耶克、罗素等都给出过常识的概念。我在本文中将只使用狭义的常识的概念,即“主观的常识”, 用哲学家奎因的话说:你觉得你了解的东西就构成你的常识。。反过来,我觉得还需要从常识的传播和同意的角度对大家讨论的常识的范围作更精准的划分。罗素指出,常识的来源有三种,其一为个人直接体验所得的常识;其二为通过别的人间接体验所得的常识;其三为内省所得的常识。既然大家讨论的是在互联网流通中的常识,那样这种常识对于所有买家来讲不可能是直接体验的,而内省或者是顿悟的常识是没办法用语言表示的,也就更没办法最后转换成二进制的比特流在互联网上流传。如此,大家从常识的获得的角度划出了一条界线。
还有必要区别一下“常识”和“信息”。任何带有结构的东西,无论是死的还是活的,都载着某种信息,关于“结构”的信息。
互联网并非一诞生起就能作为常识的载体的。Email,ftp,telnet等技术都不足以承担这样大量的常识比特流的传播,直到大家有了www.所以本文对互联网常识的讨论以www为基础,并以超文本技术(hyper-text)作为常识的载体。
本文中所用互联网常识这个定义,并非指关于互联网技术的常识,而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保存于网络上千万台主机中的某一台或几台的数据库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被别人访问的信息中所包涵的常识。
2、互联网中的自发秩序
1.自发性
自发秩序,即这个秩序需要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为了强调这一点,哈耶克曾长期用从自然科学中借来的“Spontaneous Order”这个词,即“自发的秩序”。如前述,其他人为的整体设计都会最后破坏这一秩序的“创造性”。
哈耶克对自生自发秩序的研究打造在对三种行动和常识的关系的剖析上,而这三种行动在互联网常识的传播这一状况下表现出很强烈的特点:
(1)个人行动与别人常识的关系:一个人没办法替别人决策,由于他没办法占有别人的全部个人常识,而这种个人常识是和别人特定的时空情景结合在一块的。
(2)个人的行动与他一个人的常识的关系:一个人没办法甚至确切地了解他一个人所拥有些常识。对我们的行为,他可能也是“知其然”(know what)而不“知其所以然”。
(3)个人的行动和整个文明累积的常识的关系:一个人对他根据从事的那一套文明社会的常见抽象规则并不可以确切的了解和明确地表述.
石元康进一步讲解说,在一个完美的自发秩序中,每一个元素所占的地位,并不是是由一个外在或内在的力量的安排所导致的结果,而是由每个元素本身的行动所产生的。这个秩序,更不是任何一个秩序中的成员所刻意导致的,而是各成员的行动与互动之间所导致的一个非有意的结果。亚当·斯密的无形之手的理论,正是自发秩序的一个最好例子。而互联网常识的爆炸式演进,也正是自发秩序的产物。
案例一:第九城市
根据常规理念,平台是用来张贴有肯定深度的讨论文章的,不允许随便贴无聊空洞的帖子。而聊天室是用来聊天的.第九城市创立时分别设置了平台和聊天室。但网友都觉的在平台上聊天比在聊天室更便捷。而且更能体现出一种小团体的亲和力。于是,第九城市的平台上充满了灌水聊天,而聊天室则冷冷清清。
对于网友更改了平台有哪些用途,网管并没根据我们的意愿强行改变网友形成的自发秩序。而是因势利导,索性把平台设计的更合适聊天,并以平台为单位成立了”街道”,更便于网友在平台上聊天。九城在这一点上大受网友支持,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2.流动性
流动性机制(liquipfication of information/documents),网上任一结点的任一页内容都可以随时变更,故与传统媒体不同,网上常识有我们的进化史。互联网常识不只在增长,同时也在消失和改变,这也是由互联网存储媒体的低本钱易变性(changeability)的结果。互联网常识是分散形成和独立传播的。没也不可能有一个超级数据库(super database)可以存储互联网所有结点上的信息(且不说批判里面包涵的常识的困难性)并跟踪所有信息的诞生,消亡和变化。
常识消失和变化是什么原因多种多样的.由于互联网常识是这样浩瀚,有时大家丢失了常识的索引,就意味着大家丢失了常识.再上溯索引的索引,这之间的环节是这样之多,又以网状模式发生联系,以致于互联网常识的变化是不可追踪的.
同样的,互联网常识的诞生也是不可预料的.大家的感受,只能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而已.
案例二:cenet平台
这是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平台,创立1年多来积累了无数有水平的帖子。写帖子从技术上说,就是将一组有意义的代码存入该服务器的数据库。因为技术的限制,该平台只能显示1年以内的帖子。
1年将来,即便代码仍然在服务器上,但大家在技术上缺少直接的线索可以找到该地方,也就是这类帖子”消失了”。
或许有一天,因为网管的技术调整或者依据其他线索,大家又能访问这类帖子了,对于大家来讲,就是这类互联网常识又第三”诞生”了。
3.差异个性
差异个性(identity pfference)意味着网上的“个性”总是是以“差异”的方法表现出来,由于大家无从辨认一个人的历史,只能从“它”的各种不同身份与文字中判断“它”的“性格”、“品性”、“口味”、“外表”、“身份”。社会再也不可能为个人贴上标签。这里只有“发散”着的个人,“自我”与“它我”的身份混淆,以至“物-我”的两执都日益艰难、漏洞百出、愈加虚假、梦幻化。
互联网社区,在线角色饰演游戏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技术的进步正是这一特点的直接技术产物。在QQ中,用不一样的头像表现源于身的个性,这是QQ得以成功的非常大一个要点。目前,几乎所有些社区都意识到给网友提供独特的头像和个性签名,从而体现出网友的个性特点,这是社区得以成功的基本条件。而网游也趋向开发式游戏,每一个人可以参考我们的偏好选择我们的玩法,而不是制定一套游戏将来让所有玩家来适应。通过互联网,个性化服务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家对于浏览器的经验之谈也可以深深感觉到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研制的“谷歌 Search”,当然还有其它收费的智能型搜索器如“哥伦布搜索器”等等,都已经储存了惊人的数据库。但问题是,这类智能搜索器仍然没办法一一适应参与网上阅读和对话的每一个人的个性。个性化服务,尤其是常识服务这种没办法简单判断偏好的高级服务,任重而道远。
案例三:易趣网
易趣网是中国最著名的互联网拍卖公司之一,它主要采取的是B2B的服务形式.因此,定坐落于个性服务,与为厂家服务完全不同.
它为注册用户提供了“量身订做”式的服务。用户可以参考我们的需要和偏好预约要知道某几项范围的拍卖状况,易趣网会按期把你所预约的内容发送给你。而你若是参与了拍卖,易趣网提供了不少便捷用户的手段,自动提价、最高限额、定时公告等,都可以由用户自己来订做。易趣网的个性化服务,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3、互联网常识的交互和演进
1.交叉参照和独立延伸
交叉参考(cross-reference),即每一结点处的陈述都以其他结点的陈述为注释或首要条件。因为网络主体的缺失,每台主机每一个用户都是一个具备平等地位、独立人格的个体。每个人都自发的创造和传播互联网常识。在网络上,每个页面都可以做其他人的链接,作为我们的参照。同样的,每一个页面也都有同样的概率被其他人链接,作为其他人的参照。只须一个链接,就能把你带往未知的空间。大家永远没办法把若干页面象订成一本书一样合并起来,由于顺着超链接网页是根据复杂网状的秩序无限扩展的。
独立延伸(genetice independence),每一结点的陈述都是独立的个人从其个人常识传统抽取的一个片断构成的。在此意义上独立于其他结点。要听懂一个人的话,不光要听他怎么说,还不能不时时回去读他已经说过什么。而网络的问题,至少现在仍存在的问题,恰恰是在阅读和对话时很难像一部著作那样系统回顾有关论题的历史。
传统媒体的常识,每个片断仅能与有限的其他常识片断发生关联。但在网状模型中,因为网络常识链接的低本钱的特征,致使任何两个独立的常识结点(node)都能比较容易的发生联系。设互联网中有n个结点,每一个结点之间都能发生双向的联系,则对于整个互联网结点之间的联系总数N=n,每新增加一个结点,联系总数增加△N=n-n=2n;N``=2>0,所以N是加速增长的,伴随结点总数的增加,常识的无序性也随之增加.
.
2.加速交互与马太效应[i]
加速交互(interactive acceleration),每一结点处的陈述总量在与其他结点的陈述相互用途的基础上加速增长(未必不与其他结点的陈述重复)。在初期,互联网常识传播的收益是边际递减的。但保持进步到肯定的程度,从某一个临界点起,会忽然发生边际收益递增的状况,而且边际收益递增的飞快,成几何级数速度的上升。边际递增是什么原因在于以下两点(1)分工与专业化的进步,(2)革新机会的扩张。这两个缘由都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面讨论过的,即当分工与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增加时,劳动生产率(对斯密而言就是“平均收益”)随之增长;而分工与专业化的进步带来革新机会的增长,后者促进新工具的设计和推广。这致使进一步的分工与专业化。这一“收入与分工”共生演化的过程后来被扬格(A.Young)叫做“经济进步(economic progress)”。罗默据此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觉得好的想法和技术创造是经济进步的推进力量,常识的传播与它可以几乎无止境地变化与提炼是经济增长的重点,而好的想法和常识有其自己的特质,即很丰富且能以极低的本钱复制,因而产生“边际效益递增”。
互联网信息的数目增长是正反馈过程,即假如增长率是正,则信息数目会不断增加,但信息数目又受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刻划这种马太效应就是

从图上,大家了解的看出了马太效应。而目前用户的增长速度已经减缓,表明OICQ遭到硬件条件和上网用户数目的客观制约,已经日渐接近了均衡点。
3.独立时空与历史融合
独立时空(relativity of time-space)导致了网上对话常常时空错乱。比如,甲发现了乙的网页的价值,认真与之对话,而乙早已在另一时空里对话,其常识演化早已越过了甲所发现的那个网页。但“文本”有独立生命,故它进入甲的常识传统继续传播和繁衍,甚至会在另一时空与乙相遇,虽面目全非却似曾相识,又对乙的思路发生影响。普罗高津的“时间之矢”非常适合的刻划出了网络的特点。网络是个没昨天,也没明天,没此地,也没彼地的世界。
历史融合(fused historicities),每一个人的“历史性”都与别人的历史性相融合,形成整体常识的历史性(“视界”局限)。因为互联网的无序性,互联网常识的起点和传播过程都非常难界定。好的文章一转再转,遗失了不少要紧信息,又增加了不少要紧信息,早已面目全非。但考察具体传播过程,一直有因果性联系。但从总体来看,常识的边界早已模糊,全都经过历史而融合了。
案例五:思想的境界
该网站过去是数一数二的整理类学术网站[ii]。 后来,于各种缘由,主办人李永刚停办了这个网站。
但这个网站已经积累了上GB的文献资料,内容之丰富权威国内几乎没其他网站能与之相比。因此,不少热情网友为思想的境界做了映象站点,使别的人还能访问以前的文献资料,尽管再也不会有新的增加了。
思想的境界的镜像站点目前天天的访问量仍然非常高。由于这个网站信息的水平特别高,真的的互联网常识生命周期非常长,并不由于时间流逝而削弱常识的水平。所以尽管这个镜像网站提供的是”过期”的互联网常识,但它确实正在影响大家目前的互联网生活。
4、互联网常识的水平与评价
1.专家控制[iii]。专家的经验之所以愈加要紧,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本钱愈加低,同时,在信息用的总本钱里,处置信息的本钱(比如“时间”)占了愈加大的比重,以致大家一般只不过“了解”网上存在着大家需要的某类信息,却不想时间去找到他们。当检索和理解信息的成本超越肯定限度时,雇佣"专家服务"就成为适当的选择。
显然,伴随专业化的深入,专家与普通人(即从事其它专业的人)之间关于该类专门常识的信息将越发不对称,于是需要有人从事专门将这种专业常识与其它类别的专业常识适合整理的工作以应对潜在的大众需要。如此,常识的层次日渐深化,在最深层的常识到大众需要之间的,是一个专家服务的链条,也可以叫做“常识价值链”。关于这一常识价值链,普通人感到兴趣的只是它所提供的服务的价格,他们早已舍弃了启蒙思想家那种对世界做“百科全书”式的追究的态度。
信息的增加,专业化的深入,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大家有限的学习和认知的能力,赶不上而且愈加赶不上,互联网常识呈加速增长的速度。
图5-2-1描述出这种趋势。L是人的学习曲线,由于生理约束,人学习新常识,同意新信息的速度一直近似不变的。K是常识的增长曲线,由前文所述,K曲线是递增的。
的方法,把“常识”划分为可交流的与不可交流的两类。但凡可以交流的常识,肯定可以表达为语言,文初提到的哈佛大学哲学家奎因(W.V.O. Quine)将它表达为“可观测语句”的常识。既然大家讨论的是常识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那样对于这种常识的首要条件就是他们是可表示,可传输的。只有把常识最后转换成二进制比特流,才能最后为其他人所获得。互联网常识极低的复制本钱(可以忽视不计)致使了对于互联网常识垄断的困难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互联网常识是一种公共品,正所谓“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br><br> <br><br>案例七:汉文大藏经<br><br> 大藏经有一百零六卷,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历史上,任何寺庙只须拥有一部大藏经甚至半部,就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历史上能读完全藏的人极少,一般情况下,全藏更是从不随便示人的。<br><br> 伴随互联网的进步,海内外不少居士纷纷主张把大藏经数字化,搬上互联网。目前,这一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其他人都能在互联网上阅览任一部分的经书,甚至打印下载。一台电脑比过去的偌大的藏经楼存储的资料还多。大藏经上网给宗教研究者和喜好者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读经书已经不再是高僧大德的专利了,再无人能垄断经书了。<br><br> <br><br>3.信息水平的评价<br><br>根据香农概念的“信息”定义,当一个察看主体面对着被察看的客体的最多的可能状况时,或者,一个接收到的信号包括最大的完全随机的噪声时,客体或信号所包括的信息也就最大。所以信息并非“常识”,信息只不过包括可能被了解的常识。当大家说大家拥有某项信息时,大家无非是在说大家已经提取出了那项信息所包括的常识。<br><br>这里,大家所评价信息的水平的规范,也就是信号里噪声的多少,也就是信息里所含互联网常识的多少。<br><br>根据古典的bayesian推理,信息需要满足的一条规则是<img src=)
。大家不需惊怕,但需警惕。先哲苏格拉底说:“承认大家的无知,乃是开智启慧之母。”<br><br> 伴随互联网的扩展,互联网信息的增加,互联网常识的绝对数目势必在增加,但相对比率却未必增加。尽管某些研究表明网上媒介的可信度正在超越它们的印刷版本,但大家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因此,互联网常识的提供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角逐。大家用一个个体角逐存活的数学模型可以非常不错的刻划出这方面的角逐和最后的均衡。(见附录1)<br> 互联网是无限扩展的,大家不可以也不可能制定出一个客观评价互联网信息真实性的规范。[v]大家用主观标准来抽样调查,则需要意识到有几个要紧原因会干扰数据的分布。<br> (1)互联网中存在几种垄断倾向。如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国家的垄断,致使绝大部分信息以英语为载体。<br> (2)高收入阶层更多接触互联网,因此互联网信息显然更多偏向高收入阶层。落后和不发达民族较少能接触互联网,因此网上的信息对他们不利。<br> (3)大家易于信任他接触最多的媒体。接触电脑超越其他传统媒体的主如果年轻人人,因此年轻人人更容易相信互联网。<br> (4)年轻人人比老年人更容易相信所有媒体。老年人较少接触互联网,因此致使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偏高。<br> (5)男士上网人数要多于女人。因此网上的信息总体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肯定的性别歧视。<br> 所以,大家要从既不完备又不准确的常识或信息中确定基本概率赋值,需要基于一个基本的定义:在未知性最大的原则下,追求风险最小。又称为最大未知性原理,即<br><img src=)
m是B的概率赋值。。|B|表示子集中B的元素个数,H是包含所有有关信息的分辨框架。
,录自作者文集《当代自由主义理论》(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br><br>托马斯 J.约翰逊/芭芭拉K.凯,2001, 网络与传统媒介信息可信度的比较,榕树下网站<br><br>汪丁丁,2001,关于宽带网年代常识情况的什么时间怎么看,浙大经济平台讨论稿<br><br>汪丁丁,2001,互联网幽灵与苏格拉底的对话,《财经》8月刊<br><br>汪丁丁,2000,互联网经济三个基本原理 ,《财经》7月刊<br><br>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初论(上篇),公共论丛,第二辑<br><br>汪丁丁,1998,常识:互补性与当地性,天则论丛(1998)〈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财政经贸出版社<br><br>郑维敏, 1998,《正反馈》,清华大学出版社<br><br> <br><br>附录1<br><br>互联网常识提供者之间的角逐<br><br> 互联网常识提供者之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角逐。互联网作为一项产业,互联网常识的提供,除去网友原始的热情外,最后势必只能靠商业收益的推进。互联网常识的提供虽然本钱非常低,毕竟不是无本钱的,也只有盈利才能保持网站的运行。<br><br> 网站要争夺的唯一的资源就是顾客,技术上表现为访问量。这是资源的初始分配,在下面大家将看到,这总是就决定了最后的存活结局。大家用一个最简单的两个个体的角逐存活模型,来探讨ICP的角逐条件[vii]。<br><img src=)
然后,大家分别对四个不动点做稳定性剖析
点: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